总有一种精神,直达灵魂的深处,给我们砥砺前行的力量。
总有一种温暖,触动心田的柔软,让我们重整行装再出发。
诵读红色家书,讲述浏阳故事,重温书信里的记忆与时光。
?
见字如面
潘介棠的遗信
第十七期由蒋娇娇诵读潘介棠烈士的遗信,让我们一起用声音传承经典,致敬信仰。
诵读者简介:蒋娇娇,“浏小珍”主理人,心理咨询师,摄影爱好者,朗诵爱好者,浏阳博物馆志愿者。
?
在近现代中国的历史上,有两万多名浏阳儿女为了民族的解放与复兴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潘介棠就是这些先烈的代表之一。
潘介棠1894年出生于浏阳官桥乡船湾村,1917年毕业于湖南高等师范。他一身正气,敢说敢为,在浏阳金江学校任教期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投身工农革命之中。大革命失败后,他化名“潘剑凝”潜伏在南京政府内,等待良机。
1929年1月,由于叛徒出卖,潘介棠在南京不幸被捕。国民党政府十分欣喜,连忙将他押回长沙,企图从他的口中得到党的秘密。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严刑拷打,潘介棠始终坚贞不屈。7月26日,潘介棠在昏暗的牢狱中,写下了三封信。
潘介棠的第一封信,写给了他的妻子:
(向上滑动启阅)
瑞仙:
你我系旧礼教强迫而成的夫妻,现在快要诀别,而且永远地诀别了!我死以后,你千万不要为我守什么节,因为守节是最不自由而且最惨无人道之事。过去十余年,因为我的飘泊,你已尝尽了寂寞的滋味,而今以后,你当迅速地找到你的终身伴侣,以享受你未来人生的幸福。
源洪、源静快要成人,宜令他们自食其力。金丽、继生年龄稍幼,宜选嫁一良善人家。
家中所藏书籍,你可刻一方形木戳(署“介棠藏书”四字),每本书盖一戳。将所有书籍,捐入图书馆以供民众浏览,并作予遇害的纪念。
你不必为我悲伤,因为我早是已被忘却了的人,虔诚祝未来的幸福!
介棠
七月二十六日晚
这是一封真情的告白书,也是一封泣血的诀别书。这封家书,既充满了他对妻子的不舍之情,又流露出他对落后思想的深恶痛绝和对民主进步的无限渴望。
潘介棠的第二封信,写给了他的儿女:
(向上滑动启阅)
源洪、源静、金丽、继生:
我已遭受不幸,不能教育汝等,使成为一完全之国民,虽在九泉之下,亦引为恨事!
盼望汝等兄弟姊妹,勤俭以持身,谦恭以处世,无与地方是非,无嗜洋烟牌赌,以及一切不正当的行为。兄弟姊妹,相亲相爱,互相扶持,则予死亦瞑目矣。
曾祖母年高,予常以东奔西走未能服侍为恨。予死以后,汝兄弟当好为侍奉,以补予之罪过。
汝兄弟姊妹,不必以予之死为念,但努力自理而已。
汝父介棠
七月二十六日晚
潘介棠在这封信中完成了对子女的最后的教育:勤俭、谦恭、不沾染陋习、孝顺长辈,字里行间饱含着潘介棠对子女的期许与祝福。但纵使有对家人的不舍,面对革命大义和生死抉择,他又是那样的毅然决然。
潘介棠的最后一封信,送给了中国的青年:
(向上滑动启阅)
亲爱的青年朋友们:
三十余年苦闷的我,现在已找到归宿地了,而且是永远的归宿地。你们得到我的噩耗以后,不必为我叹息,更不必为我悲伤。人生是有趣味的,我已尝够了;人生是无趣味的,我又何必再生。在这政治混乱黑白颠倒的湘省中,许多青年男女已作了含冤的断头鬼了,我不过是其中的一个。你们当本着你们的热血,拯救全中国的无衣无食垂死的贫民,你们当本着你们的才能,使中国的政治快快走上轨道。在这即将永别的当儿,我谨以十二分的诚意祝你们身体健康!
潘介棠剑凝笔
七月二十六日晚
这封信展现了一位共产党人面对生死的慷慨和豪迈,展现了“还有后来人”的革命热情,字里行间充满了对青年朋友的无限期望,仿佛已经看到了光明的来临!
在写完这三封信后的8月31日,潘介棠在长沙市浏阳门外识字岭英勇就义,年仅35岁。潘介棠一心只为革命,毕生两袖清风,生前的唯一遗产就是这三封遗书。
?
见字如面
作为献身革命的先行者,潘介棠的三封遗书,让我们真切见证了先烈们在苦难年代中的惨烈与坚定,也深深感悟到了他们的初心与使命。今天,我们重读潘介棠烈士的遗书,感动于他对家人的爱,感动于他面对生死时的慷慨与坚定,感动于无数像潘介棠一样的先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用血与火的战斗将黑暗的旧中国引向了光明。他们为了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舍生取义、视死如归,谱写了一曲曲雄壮激越、响彻云霄的中国革命之歌。
- END -
来源:浏阳市博物馆编辑:丫丫审核:罗蕾、徐金粮、李宁
标题回顾:见字如面|潘介棠:舍生取义 视死如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