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阳后身体状况如何?
在医院住院,被隔壁床传染。
可能是因为在密闭空间,吸入的载毒量过大,再加上在住院部确实休息不好,症状差一点到危重的地步。
第一天嗓子微微疼,有点支气管炎;第二天鼻塞,流涕,头痛,咳嗽;第三天开始发烧,38.2,吃了退烧药温度维持到37.5度就再也降不下来了。第四天仍然低烧,并且感觉病毒入肺,肺里面特别痒,剧烈咳嗽,咳嗽时感觉有血腥味。然后从医院开了辉瑞的药,只吃了两次药体温就恢复正常,现在也慢慢好转了。
因为我在医院住院,阳的病人特别多。大多数是咳咳咳一直咳,有大概十个人左右症状比较严重,有一个已经病危,已经上了心电,血氧监测。
我的二阳很奇妙,就是把一阳的症状迅速浏览了一遍,每个症状按顺序来了一次,只是时间缩短,症状减轻。
就像二阳敷衍地又过了一遍…但又严谨的每个环节都没放过,现在到了食欲期,也要过一遍想吃淀粉肠…
一阳是水泥鼻到嗅觉失灵,二阳是鼻塞和闻不到香水味…
严谨地过了一遍病情,又精准地降低了一个症状的档位。
以下是我二阳全部记录。
平时非常注意防疫,但是工作要出差,这次估计是在火车上被感染。这也是我们这些中年打工人的悲哀,没办法。
第一天症状是咽喉发干,发痒。有点像空气干燥导致的咽喉炎。鼻涕多。
第二天最难受,头疼,喉咙疼,晚上还有短暂寒颤的情况,不过比一阳时间短很多。这一天测的抗原是阴性。
第三天身上发冷,需要比正常人多穿一件衣服,头疼头晕,眼睛疼,略有咳嗽,身上肌肉略疼,略有痰,略有发烧但不是高烧。由于头一天测的是阴性,以为自己支气管炎发作了,吃了抗生素。当天晚上测的阳性,C深T浅。
第四天症状减轻,不过有拉肚子的症状,两道杠非常明显和标准。
总之到目前为止,感觉一阳时的症状都有,但感觉行程短一点,症状轻一点。
继续更新
第五天(抗原阳性第三天),症状明显减轻,除了喉咙疼以外基本没什么特别不舒服的地方了。身体略感乏力,跟重感冒康复后的感觉差不多。两道杠非常明显。
第六天(阳性第四天)症状基本都消失了,喉咙还略微有点疼,偶尔有点咳嗽。两道杠,C深T浅。
继续更新
第七天(阳性第五天)早上起来没有任何症状的感觉,还出去早锻炼了一个多小时。回家测抗原两道杠,C深T浅。
第八天,转阴,无症状。
记录完毕。
总体感觉,二阳比一阳轻了不少,一共阳了五天,我一阳大概阳了12天。
不考虑后遗症的话,二阳给人的感觉大概介于普通感冒和甲流之间。
我现在是二阳第9天,转阴了。
从表面症状来讲,症状要搞更轻,发烧温度没那么高,持续时间也没有那么长,现在甚至连咳嗽都没有。
但是这只是表面,因为去年一阳之后两个星期我的心脏出现不舒服,所以这次二阳我去医院诊断的时候加做了心电图还有验血。
果然,心电图显示早期复极,血液显示淀粉酶增高,医生判断应该是新冠病毒攻击导致胰腺受损,有胰腺炎倾向。
呵呵,知道了吧?表面看着没啥症状,我第4天就跟正常人差不多了,结果心电图和血液检查就是这样的一个结果。
国内防控措施撤下后的第二波,从四月中下旬启动,绝大多数地区五月中下旬达到高峰,目前已经进入低谷期。
相信从大家身边的统计学来看,5月这波二阳,大多数人症状是要比一阳轻一点的。
其实我之前发起的一个投票结果也支持这个看法。
但是,「二阳症状更轻」和许多研究结果是矛盾的。
咱们在最初新冠“二阳”会比第一次严重吗?的回答中简单提到一个大样本,长跨度统计二次感染症状严重程度的研究。今天我们再详细讲讲这个内容,为我们讨论第三波疫情严重程度做一个铺垫。
2023年1月,预印本论文《新冠二次感染之前有独特的生物标志物,并与初始感染时间和严重程度相关:一项基于N3C恢复EHR的队列研究》[1]表示根据N3C Data Enclave的电子健康记录(可以理解为电子病例),统计时间区间是 2020.3.1-2022.5.1(再感染统计截至 2022.7.1): 近160万有感染记录,有9.2万人有二次感染记录,将症状严重程度划分为5个层次,分别为微轻症(未就医)、轻症(急诊)、中症(住院)、重症(呼吸支持及以上)、死亡。根据记录,其中计算单元格内的表内占比(T数据)可知- 更轻(蓝色)占比8.5%- 差不多(黄色)占比80.8%- 更重(红色)占比10.7%
看上去绝大多数人一阳二阳的症状差不多对不对?
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呢?下面我们从群体概率结构上分析一下。
首先,如果排除季节和个人行为的干扰,我们假设一阳二阳的症状严重程度是相互独立的,那会怎么样?
对,按统计学里的「独立事件同分布」,如果一阳二阳独立的,症状会遵循相同的比例分布。
但是,怎么会有这么好的事嘛。各种研究显示多次感染的症状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所以一阳二阳不可能遵循相同的比例分布。那我们如何知道一阳二阳症状的相关性呢?
我们可以设置一阳的症状比例分布作为基准比例,通过二阳的比例分布对比一阳的基准比例,就能知道一个人二阳的时候会比一阳更容易重症还是更容易轻症。
一阳的基准比例是可以根据论文中的一阳各种程度的人数计算出来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作者偏偏隐藏了这个比例。微轻症(未就医):85.7%轻症(急诊):7.7%中症(住院):5.6%重症(呼吸支持及以上):0.6%死亡:0.4%
这个比例和我们认知里新冠重症死亡率千分之几挺吻合的。
为了更直观,我做了一个图。
我们先横着一行一行看,每个单元格内的R数据表示行内占比,这个数据可以告诉我们按一阳症状轻重区分的人群二阳时的症状比例分布。 比如第一格88.8%是指:一阳没有去医院就诊的微轻症患者,二阳时88.8%概率还是微轻症。
首先是一个好消息,微轻症那一行,通过计算可知:一阳会有85.7%的人微轻症,那么,二阳的时候88.8%的人仍然是微轻症。
你看,这个比例上升了。意味着如果你上一次是微轻症,那么二阳微轻症概率比一阳的人更大。这可是个好消息!所以我特地用了绿色箭头。
当然,我怀疑是大家二阳的时候有经验了,对新冠没有未知的恐惧才带来的这3.1%的差值。
但好消息后面转眼就有一个坏消息。看看最后那个红色箭头,意味着就算一阳的时候连医院都不用去,二阳的时候人没了的概率仍然会翻倍,从基准0.4%到0.8%。
换句话说,只要二次感染,病逝风险都在翻倍地加大。
同理,我们可以继续二阳的症状等级比例分布相比一阳的比例分布。结果只能说是麻了,只有坏消息没有一个好消息,所以我全部用红色箭头标注。而且各种数据都令人焦虑。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一阳去了急症(轻症那一行),二阳只有64.9%不用去医院(微轻症),比一阳85.7%掉了整整20.8%。一阳需要住院(中症那一行),二阳有4%病逝,是在一阳病逝概率0.4%基础上翻了10倍!一阳需要呼吸支持或者进了ICU(重症那一行),二阳35%需要再次住院,而且需要呼吸支持和病逝的概率也是一阳的10多倍。
通过这些数据对比,我们可以明确地得出一个结论:二阳的症状肯定是相比一阳恶化了的。
有研究提到:造成二阳症状恶化的原因,可能是二阳本身造成的恶化作用,也有可能是一阳+二阳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我们要知道,普通人其实只关心多次感染是否导致健康恶化。
需要再次强调的是,这是大样本和长跨度的研究尽可能排除了个人行为和季节气候因素的干扰,会比我们身边统计学更准确,也比我们单独拿国内5月这次二阳的症状严重程度来判断更准确。
至于为什么咱们这波二阳大家体感症状更轻,气温可能是一个关键因素,更多的原因我们在前面提到的那个回答里简单介绍了一下。以后我会再详细聊聊这个话题,为讨论三阳做铺垫。
值得注意的是,就算没出现最坏的病逝结果,多次感染仍然更容易影响生活质量和工作收入,而且治疗花费也会增加。毕竟一旦出现一次症状比较重的感染,急诊、住院、呼吸支持或进ICU的概率都在增加,这些背后都是价格不菲的医疗开支啊。
我们不妨再按列来看,我做了另一个图,可以非常清晰地得到一个结论: 一阳症状越严重,二阳症状越恶化。
以微轻症来说,一阳人群绝大部分(86%)都是微轻症,但是如果一阳是重症的话,等到二阳的时候只有一半的概率(53%)是微轻症。
重症和死亡数据趋势差不多,我们一起说。
大家可能都知道新冠重症和死亡率都在0.4-0.6%的水平,大概1000人里有几个人。但这是一阳人群的数据,如果一阳严重到住院,二阳会恶化到每100人里就有几个人重症甚至死亡。
更焦虑的是,一阳有6.6%的人症状严重到住院或者更糟,即100人里不到7个人。但同样的这群人二阳的时候超过30%会再次住院或者更糟,即每100人有30多人。
这就意味着,一旦有一次感染的症状严重到住院,那么后续感染会有相当大的比例再次住院。把这几个数据单独拿出来说的意义是什么呢?
要知道,住院的花费可不是小数目。 我简单查了一下,我国每位住院病人的平均开销在1万左右。 而重症按ICU算的话,我虽然没找到平均开销的数据,但有说ICU病人平均时间在1周左右,而ICU每天开销平均在1万左右,那差不多就是7万,上不封顶。
按医保实际报销比例70%算(许多人达不到这个比例),那么平均每次住院的自费对于一般家庭也不是那么轻松的,如果不幸重症,那么再富裕的家庭也不一定扛得住。何况因为住院耽误的时间精力又该换算多少本可以获得的收入,这个账还没算呢。
别忘了,这只提到了单次感染的花费。按现在一年2-3次的感染次数,那么就会有一年2-3次治疗费用开支。大家可以心里毛估一下一旦出现中重症,会是什么结果。
上面计算非常粗糙,有专业人士可以帮咱算算,或者哪天有时间我详细算算账,看看感染一次新冠,统计意义上平均会花费多少钱。方便大家结合自己情况估计一下,防疫撤下以后大家到底是赚的比亏的多呢,还是亏的比赚的多。
小时候看故事书,总会有哲理小故事讲到:健康是「1」,财富、权利、声望、人脉是「0」,没有健康作为开头的「1」再多财富权利之类的「0」永远还是0。
但这一年来我发现,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惯性,让大家把钱都放在比健康在内的其他东西更高的位置上。既然大家都这样,虽然我不认同,但是提醒大家算算感染新冠的经济账还是很有必要的。
不知道大家看了上面几个部分的内容是什么感觉。
我脑洞比较大,我感觉新冠的中重症就像黑洞的引力陷阱一样。离黑洞比较远的人(微轻症)相对安全,但是只要在黑洞的引力场范围内,就会不知不觉中被新冠黑洞的引力吸引,总会有落入新冠黑洞引力陷阱的一天(中重症),那时候想再想跑出来就很困难了,因为离得越近黑洞的引力越大(中重症再感染的结局大概率也糟糕)被新冠黑洞引力陷阱捕获的人(中重症)最危险,无论健康还是财富都在被新冠黑洞吞噬;而且离得越近被吞噬的速度越快,重症概率越来越大,身体受到的伤害和治疗开销越来越多。直到有一天跌落到黑洞视界中去(死亡)。唯一可以避免被新冠黑洞引力陷阱吞噬的方法就是不断远离新冠黑洞的引力场(防感染),如果已经身处引力陷阱中,一定要找到正确的方向用最大的动力逃逸出去(用正确的方法防重症,防再感染),如果掉落黑洞视界(死亡)一切都晚了。
虽然第二波高峰已过,但是根据模拟结果,第二波与第三波不会有几乎清零的低谷期,并且根据最近反馈,许多朋友二阳不到半个月就三阳,大家还是不要忽略防护。
后面我会再把之前谈过的为什么咱们5月这波二阳症状比较轻的原因丰富一下,目的是讨论一下第三波疫情症状是否还会比较轻,毕竟第三波大概在冬天了。
Winter is coming(凛冬将至)
标题回顾:大家二阳的都是啥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