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为马 ?驰骋天涯
江克超
淄博市读书节大讲堂已经举办了十三届,先后邀请莫言、王蒙、汪国真(已故)、刘心武、毕飞宇、王树增等文化名人莅临淄博讲述阅读的力量,2023年陈彦老师讲述了《聊斋志异》《史记》等名著对自己的影响,强调读万卷书,也强调走万里路,让大家深深意识到能深入生活,才能写出能共鸣的文字,让很多读者重拾信心,开启读书写作新模式。读书和写书是我的舒适区,所以愿意写这一篇文章,来讲述我的读书故事。
上小学的时候,我和小伙伴们经常拿着金庸武侠小说里的人名绰号、武功秘籍、藏宝地点组织游戏。参与的孩子多了,需要更多的绰号和武林秘籍。因为我爱看武侠小说,所以由我来负责绰号的整理和发放。比如组织两派人员竞赛去“桃花岛”抢“九阴真经”,两派当中,“独孤求败”“南帝”“北丐”“中神通”这些顶尖高手……还要平均分配。所有的这些,促使我几乎读完金庸的经典作品,变成了资深的金庸迷。
上初中以后,很多语文教学内容出自于名著的摘录。有些摘录太好了,我就试着读原著,从《骆驼祥子》《雷雨》《四世同堂》……开始,逐渐延伸到《平凡的世界》《白鹿原》《家·春·秋》《穆斯林的葬礼》……通过这些书,让我在一个农村中学的书桌上看到了一个更大的世界。这个世界甚至让我感觉周围的亲戚邻居朋友伙伴都很渺小。大大的世界和小小的我产生的落差,激发了我对世界的觉醒。
高中的学习十分紧张,大家都在为高考多得一分而争分夺秒地努力。在这种情况下,我想办法挤时间读完了二月河的“帝王三部曲”。当时流行的《狼图腾》《闯关东》……都是在被窝里拿着手电筒看完的。有零花钱了,还会多买一些过期的《读者》《青年文摘》《知音》过过读瘾。这些书刊,让我对世界的复杂有了初步的感知。
考上大学以后,仿佛是饥渴的海绵被丢进知识的大海。凡是感兴趣的书,能读的全读。毕业时的借书记录好像是700多本,相当于每年170本的课外阅读量。这四年的时间,让我构筑起坚实的内在价值体系,形成完整的个人世界观,为我之后的创业、写作、家庭经营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毕业以后,依然没有停止阅读。十多年买的书远超过千本。与朋友们开玩笑的时候,我经常说我是有强大“背景”的人,我的“背景”就是读过的好书。这些书不断提高我的决策正确度,降低做事的盲目性,提醒我胜不骄败不馁,成为我最坚实的“背景”和“后台”。
因为有比较扎实的写作功底,这些年还正式出版了一些书,比如《直销的内涵》《淄博烧烤火的味道》。尤其是去年和几位朋友合著的《淄博烧烤火的味道》这本书,我相信一定会成为最浪漫的记忆。
太多人需要学习和精进,需要每天过得饱满和充实。所以我近期又做了一个“老姜六点半”的读书直播间,每天早晨6:30~7:30期间讲书一小时,讲完100本经典好书为止。现在每天跟读的人数持续攀升,估计很快就能吸引到10000+的人同时跟读。
一个人爱读书,是智慧的开始;而一个城市爱读书,则是文明的开始。很多人只看到淄博烧烤的诸多人文故事,但故事背后的文化底蕴则鲜有人知。比如持续十四年的淄博市读书节大讲堂,以润物细无声的姿态持续影响着诸多市民,滋养着城市气质,成为一张经典的城市名片。
听说这一届读书大讲堂的分享嘉宾是徐则臣老师,我赶紧买下徐老师写的所有的书,对作者有了解才能更好地听懂作者的语言。
期待更多人爱上读书,也期待更多的城市爱上读书,让更多的人文底蕴流淌在人间,滋养整个社会。
(作者系有为商学院院长 本报记者丁兆云整理)
标题回顾:我与大讲堂的故事丨以书为马 驰骋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