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学中途停止了也没关系,受挫也没关系,重新开始就好。
★只有当所有人都花费同样多的时间去学习时,差距才能够体现出来。说白了,“学习的人”、“坚持学习的人”和“不学习的人”, 这三者之间才有根本性的差距。
→学习很差的最大原因, 就是没有给自己安排足够多的学习时间。
—没能把学习这件事放在人生中比较重要的位置上。
★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在动机的层面上就已经有所体现。
→那些没有学习动机的人光是表达自己对学习和知识的蔑视还不够,还要去阻碍其他想要学习的人,其实也是。
★无论是多么有效的学习方法,只要坚持不下来,那就没有任何意义。
★自学者必须自己决定学习的内容,自己为自己寻找教材等学习资源,安排学习的时间,不断地试错,在各种制约因素的干扰下坚持学习下去。
为了决定学习的内容,我们必须对自己学习的对象的知识有一个大概了解。?
→掌握了“关于”后,去思考哪些知识对自己来说是必要的,知道这些知识被存放在哪里,找到相应的教材,并且衡量教材的可信度。?
→自学者还必须自己来决定学习的方式。
人类的认知和行为会通过两种系统(历程)产 生。 系统1是在无意识状态下,自动且迅速地顺应直觉做出行动;系统2 则处于意识的控制下,反应速度较慢,是思考过后的行动。
→只要我们搞清楚系统1在不同的环境下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就能够通过重新设计环境来对其进行诱导。我们可以操控系统2,利用知识和假设思维来重新设计环境,从而间接地对系统1进行控制。
★一个庞大的社会无法单靠道德和感情来维系,而制度和法律则是控制社会的基本手段。
★为了使一个社会集团能够维持正常运转,就必须要减少“的产生。
—只从集团中受益,而不为集团做出任何贡献的人、
→默许搭便车现象的存在,选择搭便车的人就会越来越多,导致整个社会集团无法继续维持下去。因为在没有任何惩罚措施的前提下,搭便车明显会更划算一些。
★在学习科学中有一个概念叫作,是心理学家布鲁纳在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理 论。该理论认为,成人会在儿童发展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帮助,等到儿童可以自己独立解决问题后再将其“拆除”。
★我坚信,将求知行为分成不同的类别,在它们之间设置一些无用的围墙和阶梯,这样的做法所带来的害处要远大于益处。
★《自学大全》,是专门为那些不够聪明,也不够有毅力的人准备的。
??
①本书是一个自学的工具箱。自学者可以将本书放在手边,反复查阅其中的内容。
②我们可以从“流程”和“内容两个维度对自学进行解析,而本书的编写顺序就是按照自学的“流程”。 自学者的学习内容应该都被包含在横轴上所列出的这些学科领域之中。我从中选取了对自学来说最为关键的3个基础学科,并在本书的第4篇中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②。如果其中有需要参考其他章节 的内容,我会标出对应的页码。
★人能够维持恒定的体温,却保持不了恒定的意 志力。
★为什么“尽管” 遭受过如此多的打击,你都不肯放弃学习呢?为什么中途放弃了学习后,你还会再去重新开始?是什么支撑着你不屈不挠的信念?是憧憬?是别人的鼓励?还 是学习过程中所收获的快乐?这些支撑你的事物可能微不足道,在别人看来或许不值一提。但其实,无论是多么波澜壮阔的河流,追根溯源, 都是来自小小的泉眼或是一滴微不足道的水珠。
① 找到一件成为你学习动机的事情
→可以再从中选出一个最重要的契机,尽量把当时的详细情况写清楚。
→我们可以给这件事取一个名字(题目)。
② 写出这件事带来的影响。
③ 对影响进行评价。
④ 注明评价的理由。
★只要我们以眼前的事物为起点,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就一定能够发现更广阔的世界。自那以后,我的思考范围就扩展到了整个生物圈。
→每一种知识都不是孤立的,必定会和其他的知识相互依存。学习也是同样,每个人的学习都必定会和他人的学习产生联系,相互扶持。
★当成功的人回首过去,会发现他们在付出巨大的努力和辛劳前,都先立下过志向,而反过来,并不是所有立下志向的人都能最终取得成功。
→立志的意义并不是在于确定目标的瞬间,而是。
→即使是一个天生软弱的人,只要在心中认定自己能够对抗现实,反复去塑造理想的自我,就能够迸发出强大的意志。这种强大的意志并不是要求我们生来就具备一颗坚定不移的心,而是来源于的过程。
★我只是想尽量把梦想描绘得远大一些,然后坐在家里等着它变成现实。
★那就是“计划(plan)是不中用的,但制订计划 (planning)却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认真地去制订计划,我们才能看清自己能力的上限,对自己处境的优势和劣势进行总结。制订计划的过程能够引导我们去关注自己的行动与未来。有一个概念叫作,是指人对自己的思维进行客观审视的能力。制订计划则正好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这种 能力。
→至少在面对一个目标时,我们要想好自己需要做些什么,做到什么程度,花费多少时间,把这些都写下来,然后再想一想这些需要我们提前做好哪些准备。这样一来,计划的可行性也会 变得更强。
—制订计划时考虑得越是细致,最终我们能学到的东西也就越多。
① 选择一门自己想要学习的科目, 将自己已经掌握的(或是知道 的)知识点写下来。
② 将步骤1中列出的知识点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排列。
③ 明确学习的出发点。
→。
→“知道”与“不知道”的分界线,就是我们的“知识前线”。学习就应该从这里出发。 只要我们将自己知道的内容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排列,就一定能够找到自己没有完全理解透彻,或是记忆有些模糊不清的知识点。 而这里,就是我们重新开始学习的出发点。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 我建议大家从比这再稍微简单一些的内容(自己感觉已经掌握了的内容)开始,这样会更加稳妥。
我们可以暂且不考虑自己的实力,而是从实际需求出发,直接从知识的“顶峰”开始学习。
—“惰性计算”是计算机领域的术语,通常指到了不得不对某数值进行评价时,才对该数值进行计算。
→“惰性计算学习法”则提倡到了需要的时候再开始学习。
① 将现状和目标写在纸的两端。
② 添加步骤,在现状和目标之间绘出一条路线。
③思考其他的路线。
④在实际学习中不断对路线进行修正。
?
★学习,就是一个改变自己的过程。人只要获得新的经验,或是学到 一点新的知识,就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学习者本身发生变化后,对学习内容的看法也会有所不同。 也就是说,我们是在不断改变地形的同时前进。
标题回顾:《自学大全》【日】读书猴——读书笔记(1)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