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一个初三男生因为在教室与另外两名同学玩扑克牌,被老师请了家长。
这个男生叫张某锐,母亲来到学校后,在五楼的走廊里扇了他两耳光。
他一个人在走廊原地呆了几分钟后,趁其他人不备,纵身一跃。
当晚9时,伤势严重的张某锐宣告身亡。
初三学生的心里:
我学习不好就已经很丢人了,所以无聊才上课打扑克。
但是打扑克都好几把了,也没赢过,就被老师发现了,更感觉丢人。
现在你当这么多人的面打我,我真是丢人丢到家了。
居然我活着这么丢人,还活着干嘛呢?
初三学生父母的心里:
我让你好好学习,你次次就考几十分。
我让你听话,在学校不闹事,你居然上课打牌。
你居然这么不听话,看我不打死你。
……
我就打打你,发泄一下我恨铁不成钢的怒气,你怎么就跳楼了呢?儿啊,我的儿啊!!!
……
都是学校,教不好我的孩子,也管不住我的孩子,我打孩子的时候也不拦着,都是学校的错。
校长呢,校长在哪里?必须给个说法。
……
赔钱,赔钱,赔钱。
视频不敢点开看,可以想象到孩子当时内心的绝望与决绝。初三的孩子已经很大了,要面子了,还当众打耳光掐脖子,这妈也太暴躁了。去年那个从大桥上跳下去的孩子也是有个暴躁强势的妈,孩子真是无助啊。为人父母,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特别是在外人面前,如果孩子确实做得不好,带回家关起门来教育。父母教育真的是很有必要的,不学习如何当父母最好不要生养,害人害己。
武汉江夏区一中,14岁男生张某锐,在学校走廊被妈妈当众扇耳光!
男孩被打后,选择了跳楼自杀,因为伤势过重,经抢救无效后死亡。
事情的起因是张某锐在教室与另两名同学玩扑克牌,班主任把三名同学的家长请到了学校。
得知原因的张某锐妈妈,怒气冲冲地走向倚靠在走廊的儿子,一巴掌扇在他的脸上。
失去理智的妈妈又死死地掐住了儿子的脖子,抬手又是一巴掌。
妈妈被路过的老师拦阻离开,只留下张某锐一个人怔怔地站在原地。
走廊里学生人来人往,显然是学校的课间活动时间。但那一刻,又像是静止一样。
张某锐沉寂了两分钟后,翻过走廊的围墙,纵深一跃,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这个让人窒息的视频中,有个细节引起了众多网友的注意。
在张某锐第一次掌掴时,儿子略有躲闪,但第二次已经漠然地站在原地,心如死灰地低下了头。
任由妈妈指责,谩骂,用力戳自己的脑门,没有丝毫反抗。
张某锐站在原地,双腿微屈,攥紧拳头,然后愤然转身,选择跳楼。
隔着屏幕都感受到张某锐在思考后,选择告别世间最后的决绝。
张某锐的妈妈一定后悔了吧,没想到儿子的生死,竟然把捏在自己的手中。
其实,教育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纵使孩子犯了错,也要注意方法。
正值青春期的孩子,最在乎的是自己的脸面。
父母不恰当的管教方式,恰恰成了压死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有人说,既然死都不怕了,还怕什么?
当孩子选择死亡的时候,一定是感受到了比死亡更痛苦的事情。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过:孩子眼里的世界,和大人眼里的世界,往往是大相径庭。
父母企图通过按照自己的方法去改变孩子,训斥孩子,往往会把他们逼入绝境。
中国儿童自杀报告的数据显示,在中国,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每分钟就有2个人死于自杀,还有8个自杀未遂。
中国是世界上儿童自杀第一大国,这样的数据让人震惊。
《少年说》有一期就有一个女孩上台吐槽了自己的“毒舌”妈妈。
“我觉得我妈妈生活得一定很苦,毕竟她的嘴那么毒。”
数学考试没考好,妈妈便冷嘲热讽:
“哦吼,你真是一个人才,你怎么考成这个鬼东西的呢?”
“下次再考这样,你就不用去学校了,哪凉快哪待去!”
女孩喜欢一件连衣裙,便托爸爸买了回来,妈妈看到之后整个人脸色都变了:
“你眼睛长哪里去了?”
“你要是以后再买这种衣服,我就把你和衣服一起丢出去!”
更过分的是,妈妈总是会当着弟弟的面贬低她:“不要以后像你姐一样,干啥啥不行,学习真的一塌糊涂!”
妈妈在台下听完女儿的吐槽,解释说自己并不是“毒舌”,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只不过用了比较犀利直白的方式。
随后女儿一句话,让全场唏嘘:你的所谓犀利直白已经对我造成了伤害!
生活中又有多少父母,满嘴是爱,却满目狰狞,伤孩子最深。
你怎么那么不懂事!
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
这么点小事都做不好?
……
看似简单的话语,却是伤害孩子最大的利器。
之前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患上抑郁症的孩子去复诊,等待的时候正好在看书,医生看见后便表扬她:“这孩子真用功。”
谁知孩子妈妈一听,却泼凉水说:“用功?假用功!”
听完后,医生急得直跳脚:“又说了,又说了……”
医生辛辛苦苦修补了孩子内心的伤痕,父母随口的一句否定,又把孩子推向了深渊。
他们不知道的是:这种负面的情绪体验会刻在孩子的记忆里,长期反复的次数多了,会成为情绪反应的基本模式。
孩子一旦受到相同的刺激,就容易被情绪支配,摧毁自己。
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孩子需要爱,特别是当孩子不值得爱的时候。”
可没有不值得爱的子女,只有感受不到爱的孩子。
当父母对孩子表现出冷漠和厌恶的情绪时,他们会开始憎恨自己,因为害怕失去疼爱,缺乏安全感,所以会出现负面情绪。
父母该如何对待做错事的孩子呢?
(1)拥抱那个情绪失控的孩子
研究表明,我们大脑中的杏仁核是“情绪调节器”,在2-3岁开始发育,6岁达到顶峰,之后并不会停止,直到21-22岁趋于完善。
在情绪方面,杏仁核负责产生恐惧,悲伤等负面情绪,并进行编码和储存。
6到16岁的学生,有负面情绪或遭受重大刺激时,连同对事件和语言的恐惧都会变成一种情绪记忆。
当他们下次再遇到类似的事情时,杏仁核就会被激活,释放出原本恐惧的记忆,会再次受到惊吓。
所以面对孩子做错事时,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我们应该学会接纳他们的情绪,帮助孩子冷却冲动,避免过激的行为。
(2)背后教子,保护自尊心
心理学家认为:“自尊心无可避免地会影响儿童的适应能力,低自尊的儿童比较容易感到无助、焦虑、自卑和不快乐。”
所以父母在指正孩子错误的时候,也要注意保护好他们的自尊心。
(3)帮孩子一起解决问题,比责骂管用
今年刘潇阳以692分被北大录取,谁能想到他曾经是个有网瘾的少年呢?
刘妈妈说,儿子曾在上初中时迷恋过游戏,她虽然焦虑但也没斥责孩子,而是耐心地帮孩子戒掉网瘾。
幸好,通过家人及时地教导,和自己的自律,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刘潇阳把心思重新放到学习上,才有了今天的好成绩。
作为父母,我们帮助孩子疏导情绪,解决问题的时候,既要及时、坚定地指正他们的错误,引导其正确的方向。
又要让他们知道,父母爱他们原本的样子,并且会和他们站在一起,面对困难,跨过坎坷。
教育家李彦芳曾建议父母:执握“爱”的权杖的家长们,千万不要“滥用”你们的权利,一旦使用不得当,将会是孩子一生的悲剧。
怎么说呢,不把自己子女当成一个独立个体,早晚被坑
真的,你想要儿子怎么做,反过来是不是儿子也能要求你怎么做?不公平的,今天你养他,他要听你的,明天他养你,你要听他的,早晚都会出事的
挺可怜的。孩子、家长和学校都很可怜。
但是,无辜吗?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强点儿不就没事了?家长懂点儿教育不就没事了?老师与家长学生沟通更细致更温和些不就没事了?
题外话,昨天跟家里孩子读科普,讲到了山火,讲到了山火燃烧的三要素:燃料、热和氧气。控制山火,只需要拿走其中一个因素就可以了。
回到本题,孩子自杀也有三要素:学生本身的性格、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只要有一处做到位,孩子也没那么容易走绝路。
那么作为家长,你能控制哪些因素呢?最容易控制的还是家庭教育吧。
在这个问题下面,我也看到好多人批评,老生常谈了,什么孩子脆弱啦……老师事儿b啦……但是作为家长,孩子性格很大一部分是天生加同伴影响,还有就是家长自己影响的,你又能怎样掌控呢?老师性情怎样家长评判再多又能怎样呢?
人能控制的只有自己啊!
所以身为家长,我最大的认知就是,我不要我的孩子这样,我要尽力做好自己能做的,以保护我的孩子不走绝路。而不是随心所欲地对待孩子,等孩子出事了再骂天骂地骂老师骂孩子——再骂孩子也回不来了啊!养了十多年的孩子就没了啊!
生活难不难?难啊!压力大不大?大啊!可是再难也要尽力掌控自己的生活啊!咱们大多数人工作场合不敢随心所欲,知道有些委屈得自己憋着,放飞自我暴露人的劣根性很容易,那有什么不好的后果就自己受着吧!活该!可是,到了家里咋就不懂了呢?不懂了呢?不懂了呢?你就随心所欲地放飞自我呗!妻(夫)离子散家破人亡那就自己受着吧!
家庭关系亲子关系是要用心经营的!嫌累不去用心的,那就有啥都受着吧!活该!
最后,我所知还有很多孩子在逛知乎。那你要批判家长老师吗?管他们咋地呢?还是那句话:人能控制的只有自己!自己活坚挺点儿!熬到成年你就解脱了!考个好大学你能贷款能勤工俭学能搞奖学金,不靠家里你也过得不差!不考大学你出去打工,只要肯吃苦,干啥都饿不死!
孩子们,好好坚挺的活着吧!
标题回顾:如何看待初三男生课上打扑克,被母亲扇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