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段官敬
小时候上公交车,售票员阿姨不管你多大,直接瞄一眼量尺,超过1米2则收票钱,低于1米2则免票,以致同龄个高的小伙伴百口莫辩。
如今,这种只看“1米2”的收票原则即将淘汰了。交通运输部与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关于深化道路运输价格改革的意见》(以下称《意见》),明确符合条件的儿童乘坐客运班车享受免费乘车或者客票半价优待。在儿童身高标准基础上,增加以年龄为依据的儿童票、免票划分标准。
除了看“1米2”,还看“6周岁”,更加切合了儿童乘车优惠实际的政策规定,让不少网友直呼“可以放心长个儿了”,也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与支持。在物质文明发达和营养条件较好的现代社会,1米2不在早已不是6周岁儿童的“高线”,若还恪守固化的“标尺”,就难以将优惠落到实处。所见,政策规定多走心、接地气,就能走进群众心坎、走到现实生活,赢得群众基础。
时代在变化,服务就得紧跟步伐,相对应的规矩就要改改。有道是“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墨守成规、按部就班,与现实脱钩,服务就会空心化、走样化,与百姓群众诉求和意愿“不搭架”,那怕努力再多、也是白费功夫。所以说,增加以年龄为依据的儿童票、免票划分标准,看上起是一个微小的动作,却能瞧见社会治理更加科学合理的精耕细化,还有服务思维与管理能力的转型升级。
此前一段时间,儿童票、免票标准究竟是“1米2”还是“6周岁”的问题,一直是公众争辩的话题。《意见》明确将两者作为根本参考,破除了“非你即我”一刀切、一边倒的对立局面,让规则更兼具合理性与操作性。试想,有了“1米2”,定眼就能判断“要不要买票”,节约了验票时间、加快了工作效率;有了“6周岁”,对超过身高的儿童,无需争论口干舌燥,只要亮出身份证、户口本即可。无论怎么看,规则设计多一份科学,实践执行才能多带来一丝获得。
公共服务、政务决策、社会治理等说难不难、说易不易,“为之则易,不为则难”。现实生活中,不乏少数规则政策出台往往是“拍着脑袋”出来的,由此与市井烟火味不符,都是“想当然”的理所应当。从儿童票新标准划分上,个别领导干部应汲取一种理念,那就是学会“看实事说话,靠实践决策”,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多做调查、多深研究、多潜思考,如此才能让类似“儿童票新标准划分”的决策不断涌现出来。
标题回顾:“儿童票新标准划分”,规则出台要“看事实说话”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