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壹卷
让/思/想/流/动/起/来
南宋名将岳飞是我国历史上有口皆碑的民族英雄。在他近二十年的戎马生涯中,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在湖北度过的,尤其是从绍兴四年至十一年(1134至1141年),他担任湖北、京西方面的宋军统帅期间,其主要活动都是在今湖北省境内或以湖北为基地而展开的。本文即对岳飞在湖北的事迹略加叙述,以见湖北与岳飞关系之密切。
一、初入湖北
岳飞最初进入今湖北省境,是在绍兴元年(1131年)五月间。 这年初,岳飞奉命率所部离开江阴军(今江苏江阴市),开赴江南西路,接受江淮招讨使张俊的指挥,参与讨伐李成、张用等军贼。 在整个春季,岳飞转战于江西路各州县,给贼寇以沉重的打击。
三月中,李成部因连续失败,乃退居江北蕲州(治蕲春,今湖北蕲春县)一带。五月中旬,岳飞指挥部队与张俊大军一起渡过长江,继续追击李成。大军进至黄梅(县治在今湖北黄梅城关西北),与贼寇遭遇,展开激战。宋军取得胜利,阵斩贼将孙建、马进等。岳飞部是此役的主力,战功最大。追到蕲州,岳飞又降服了一万五千多贼兵,获马二千余匹,李成败走伪齐。
张俊、岳飞随即移师进逼鄂州(治江夏,今湖北武昌),占据鄂州的另一支军贼张用受到大军压迫,就转移到咸宁(今湖北咸宁市)方面。张俊乘战胜之余威,命岳飞前往降服。岳飞领兵经武昌(今湖北鄂州市)进抵金牛镇(在今鄂州市西南),张用即逃往江西。岳飞遣使持书招降,张用接受收编,岳飞“汰其老弱,得精兵万余人以归俊”。
因讨伐李成、张用有功,这年七月,岳飞被宋廷任为神武右副军统制(十二月升为神武副军统制),屯驻洪州(治今江西南昌市)。绍兴二年二月,又以本职权知潭州(治长沙,今湖南长沙市),兼荆湖东路安抚使、都总管。荆湖东路辖鄂、岳(治今湖南岳阳)、潭、衡(治今湖南衡阳)、永(治今湖南零陵)、郴(治今湖南郴州)、道(治今湖南道县)等州和桂阳军(治今湖南桂阳),安抚使是负责一路军务治安的长官,所以在名义上,鄂州军务归岳飞节制。
但实际上,当时岳飞奉命讨伐曹成,从洪州直接开赴潭州,之后转战于今湖南及广西境内,并未进入湖北;而且就在本年五月以前,宋朝废罢了荆湖东、西路,重新恢复荆湖南、北路(荆湖东、西路乃绍兴元年改置),鄂州拨归湖北路建制,岳飞的职务也随之改为湖南路安抚使。讨平曹成后,岳飞仍回驻江西路,至绍兴三年九月,以镇压虔(治今江西赣州)、吉(治今江西吉安)农民起义功,授镇南军承宣使,任江西路制置使,屯江州(治今江西九江)。
不久,为了加强江防,又将江北属淮西路的舒州(治今安徽潜山)和蕲州拨归他管辖,其职务称为“江南西路、舒、蕲州制置使”。按蕲州所辖蕲春、蕲水(今浠水)、广济(治所在今县北)、黄梅、罗田(治所在今县东)诸县,均在今湖北境内。
二、收复襄汉六郡
襄阳是京西南路的首府(治今湖北襄樊市),地处汉江中游, 控扼江、汉上流,襟带吴、蜀,“天下之腰膂也。中原有之,可以并东南;东南得之,亦可以图西北者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绍兴三年,南宋神武左副军统制、襄阳知府李横及李道、翟琮等人举兵北伐,因轻进无援,被伪齐与金朝联军打败;李横、李道等部退往淮西、江西路,新复各州县以及邓州(治穰城,今河南邓县)、 襄阳府、随州(治随县,今湖北随州市)、郢州(治长寿,今湖北钟祥县)相继失陷,伪齐李成部进据襄汉,南宋的长江防线出现了 一个巨大的缺口。
这时,岳飞虽然驻在江州,却密切注意着京西方面的战事。他除了布置加强沿江防务外,还招募“硬探”,前往襄阳等处伺察敌情。在得到李成企图联合洞庭湖地区的农民起义军,策划南北夹 攻、先占荆湖,再顺流而下,消灭南宋政权的情报后,岳飞立即上奏朝廷,提出先破李成,收复襄汉,后攻杨幺,荡平洞庭的计划, 并要求出征。
他说:“今日之计,正当进兵襄阳,先取六郡,李成不就絷缚,则亦丧师远逃。于是加兵湖湘,以殄群盗,要不为难。” 而且“襄阳六郡,地为险要,恢复中原,此为基本”。而在朝廷 方面,高宗君臣对于收复襄阳的意见也是一致的。于是,朝廷决 定由岳飞出师“措置荆、襄”,而令淮东宣抚使韩世忠出泗上为疑兵;淮西刘光世选精兵出陈、蔡(今豫东南地区),以助其声势; 以鼎州(治今湖南常德)方面的王部牵制杨幺起义军。绍兴四年三月中,宋廷以“三省枢密院同奉圣旨”的名义,给岳飞下达了出兵的“省札”。
这项省札到达岳飞军营当在三月下旬。四月十九日,岳飞即率军自江州出发,向鄂州挺进。当时岳飞本部兵员不足三万,连同暂拨归他指挥的湖北各军,岳飞用于攻取襄汉的总兵力,应在三万五千人左右。
岳家军由鄂州溯汉江而上。五月六日攻克伪齐在京西路最南端的重镇郢州,杀伪知州荆超及其谋主刘楫。之后,岳飞率主力直扑襄阳,李成仓皇逃遁;五月十七日,岳家军兵不血刃,进入襄阳。 而部将张宪和徐庆则引兵自郢州攻击东北方向的随州,后在牛皋的支持下,于五月十八日攻下随州城,俘获守将王嵩及士卒五千人。
李成不战而逃,实力并未受到损伤,得到伪齐与部分金军的增援后,遂于六月初自新野回军反扑,企图夺回襄阳。五日,岳家军击溃敌军前锋;六日,与敌军在汉江畔展开激战。伪齐军大败,士卒死者无数;岳家军追亡逐北,敌军横尸二十余里。
此后,岳家军在襄阳休整了一段时间。七月上旬,岳飞挥师继续北上,令王贵等部取道光化军(治所在今老河口市西北),张宪部出横林路,向邓州进击。七月十五日,两军在距邓州城三十里处击败敌军的抵抗,七月十七日,攻克邓州。至此,伪齐与金军在京西前线的主力基本被消灭。七月二十三日,宋军收复唐州,同一天,东路崔邦弼军收复信阳军,襄汉六郡全部克复。
这次襄、汉之役,收复了大片失地,这是南宋立国以来进行局部反攻的一次大胜利。宋高宗君臣都非常高兴。八月,宋廷赏襄汉功,授岳飞清远军节度使。宋承唐制,“建节”视为重典,荣耀无比。
襄汉六郡收复以后,岳飞就开始筹划有关的防务。六郡久经战乱,破坏十分惨烈,百姓或遭杀戮,或被驱虏,或逃亡他乡,人口稀少,生产一时难以恢复。而襄阳距鄂州千余里,转饷十分困难。因此,岳飞对襄汉防务的部署,是大军回屯鄂州,而在襄阳六郡前沿只留少量兵力,以备境内治安与平日的防守;若敌军大举进攻,则自鄂州发兵拒守。
同时,在安州(即德安府,治安陆,今湖北安陆市)、复州(治景陵,今湖北天门市)和汉阳军(治汉阳,今湖北汉阳)也驻扎部分军马,以“兵势相援”,保障漕运;而以江陵、荆门方面驻军(荆南镇抚使司的部队,不久代以王彦著名的 “八字军”)作为声援。照这个计划,岳飞认为需“正兵”六万,才能确保荆湖奠安。然而岳飞本部兵员不足三万,宋廷又无能为力,岳飞只得左右支吾,小心“措置”。
严防守必先慎将选。岳飞命张旦任唐、邓、郢州、襄阳府安抚使,牛皋任安抚副使,李道为四州都统制,辅以孙革、李尚义、王升、李霖等属官,配备军士二千人,守卫襄阳;命周识、李石守郢州,孙翚和蒋庭俊守随州,高青、单藻守唐州,张应、党尚友和邵俅守邓州,舒继明守信阳军。这些人员中,既有文臣,也有武将, “多由小吏识拔”,任后均能安集百姓,恪守职责。
其中牛皋、李道等都曾长期转战于京西地区,舒继明则是信阳军罗山(今河南罗山)人,他们都熟悉当地情况,岳飞任为守将,可谓知人善任。岳飞命令这些官员整治城壁楼橹,修葺防城器械,加强守备;同时, 召集流亡,劝课农桑。经过军民们的多年努力,襄汉六郡终于成为强固的前沿阵地。绍兴五、六、七年间,伪齐虽仍不时袭扰襄阳六郡,但总的说来,已无力重占这一地区了。
三、以荆襄为基地南征北伐
绍兴四年八月,宋廷任命岳飞为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南宋初年,湖北路治鄂州,辖江陵、德安二府及鄂、岳、归(治今湖北秭归)、峡(治今湖北宜昌)、复、澧(治今湖南澧 县)、辰(治今湖南沅陵)、沅(治今湖南芷江)、靖(治今湖南靖县)、鼎十州与汉阳、荆门(治今湖北荆门)二军;荆、襄、潭三处皆置有安抚使司。
襄阳六郡在北宋时属京西南路,至此,以六郡并作襄阳府路(绍兴六年二月,经岳飞建议,恢复京西南路的旧称,并将金、均、房三州归隶本路),仍由岳飞“制置”。于是,岳飞成为南宋在湖北、京西战场的军事统帅。
按照宋廷的计划,岳飞在克复襄汉后,即当移师湖南,镇压洞庭湖流域的农民起义军。但岳飞刚回军鄂州不久,九月间,金、齐联军忽然分路渡过淮河、进攻两淮。宋廷一面布置韩世忠等军进行抵抗,一面令岳飞加强荆湖方面的戒备,同时分兵驰援淮西。岳飞奉诏后,即令牛皋、徐庆带两千骑为先锋,自己率兵八千为后继, 自鄂州出发,赴援淮西。牛皋、徐庆两将进至庐州(治今安徽合肥),挫败敌军前锋,金军恰因金太宗病危撤退。于是,岳飞乃领兵暂驻江东路的池州(治今安徽池州)进行休整。
绍兴五年二月,岳飞升任神武后军都统制,荆湖南、北、襄阳府路制置使,“将所部平湖贼杨幺”。因为杨幺起义军以洞庭湖为基地,活跃在鼎、澧、潭、岳、荆南(即江陵)、峡州千余里的广大地区,“东犯岳阳,至临湘县;西犯江陵之石首,至枝江县;北犯江陵,至荆门;南犯潭州,至巴溪”,所以岳飞“制置”的区域兼及荆湖南北路。
岳飞到湖南后,采取招降和进攻软硬兼施的策略,很快瓦解了杨幺起义军。六月,洞庭湖各义军水寨尽被宋军攻破。岳飞对十多万起义军分别做出处置:裁汰老弱,令其归业;拣选强壮,籍为军兵。因此,镇压杨幺后,岳飞的兵力大为扩充:起义军的“丁壮” 有五六万人,大都编入岳家军;加上拨隶岳飞的官军,岳家军由三万人陡增至十万人以上。岳飞原无水军,是役虏获大批“水寇”和战船,于是,“鄂渚水军之盛,遂为沿江之冠”。
镇压杨幺后,岳飞领军回屯鄂州。不久,宋廷命他兼任蕲、黄(属淮西路)制置使;十二月,又将他擢升为湖北、襄阳府路招讨使(招讨使地位较制置使要高,然岳飞不再节制湖南)。同时,宋廷也划分了各大将的防区:张俊屯建康(今江苏南京)守江东,韩世忠屯承(治今江苏涟水)、楚(治今江苏山阳)守淮东,刘光世屯太平州(治今安徽当涂)、和州(治今安徽和县)以保淮西;岳飞和王彦分屯鄂州与江陵,共守荆湖;吴玠屯兴元(治今陕西汉中市),扼守秦岭山脉。
荆襄地区地处长江中游,北接中原,西通巴蜀,东扼江淮,南控三湘,自古为争战之地。南宋立国,以长江为最主要的屏障,形成了面向北方的两淮、荆襄、四川三大防区。在这种态势下,荆楚一带的战略地位就显得特别突出:金军得之,即可沿江而下,直取两浙;南宋守住,既可上接川陕,策应两淮,又可北向中原,恢复旧疆。作为湖北、京西路战区的统帅,岳飞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他立足于湖北、京西战场,逐步形成了一个囊括全局的战略思想。
这一战略思想,概括起来说就是:聚大军于襄汉,枕戈待命;同时派人联络河朔忠义之士,以做内应。时机一旦成熟,即提兵出襄阳,趋京洛,逐鹿中原;而由淮东韩世忠、张俊等部进击京东路,作为声援。若敌军主力入侵两淮,或分兵犯四川,各部即当采取守势;而荆襄主力则乘虚而入,直驱敌巢。收复河南、陕西以后,再“分兵濬、滑,经略两河”。岳飞的这一战略思想,要求宋廷掌握全局,各军密切配合,然宋廷无意北伐,张俊等人似乎也无此才略,岳飞的北伐宏图遂难以实现。尽管如此,岳飞还是分别于绍兴六年和绍兴十年,配合当时的战局,依靠荆湖方面的兵力,进行了两次北伐。
由荆湖北伐,主要有三条通道:一是由襄阳西北出武关(在今陕西丹凤县东四十里)溯丹江西北上,趋关中,即所谓“商洛道”;二是由襄阳北上经南阳盆地出方城,然后分向汴、洛;三是从鄂州出发,北上出“义阳三关”[即平靖关、武阳关(今武胜关)、黄岘关]进抵黄淮平原上的重要城镇陈、蔡两州(分别治今河南淮阳、汝南)。
第二条线出方城、第三条线出三关后,即进入大平原,在这里作战利于金军骑兵驰骋,却正是缺马的宋军之所短;第一条线途经商洛山区,通道狭窄,不适宜大部队进军,且关中屯有金军劲旅,不易攻取。
所以,绍兴六年北伐,岳飞独辟蹊径,以牛皋领偏师自邓州出方城,向颍昌(治今河南许昌市)、 陈、蔡方面佯攻;而亲率主力自襄阳趋光化军(今湖北老河口市)、出淅水河谷,相继攻取伪齐虢州(治今河南卢氏县)及朱阳(今河南灵宝县西南)、虢略(治今灵宝县)、栾川(治今河南栾川县)三县,然后西取商州(治今陕西商县),东攻伊阳(伪齐顺州州治,今河南嵩县),下长水(今河南洛宁县西南)、永宁(治今洛宁县)、福昌(今洛宁县东北)诸县,直逼洛阳。
虢略、商州均为战略要地,北可控扼黄河,东可取洛阳,西可入关中,几乎把伪齐的统治区一劈两片。岳飞长驱伊洛,出敌意料,所以进展迅速,收复了大片失土,为“十余年来所未曾有”。
但此举实为用兵之一险着:淮东韩世忠早已退师,岳家军实际上已成孤军;关中金军与汴、洛的伪齐部队虎视两翼,正准备夹攻,河北金军亦随时可能南下;而淅川道“长途莽莽,杳无居民”,前线距后方太远,路途险阻,粮饷难继,所以岳飞虽然占据了有利的战略地位,终于不得不停止进攻, 率主力撤回荆襄。
岳飞班师不久,就奉诏二援淮西,而敌军则乘机向兵力薄弱的京西路前线发动进攻。岳家军的前线部队在张宪、王贵等将领的指挥下,击退了敌军的进攻,并由防御转入反攻,王贵部插入了伪齐控制的蔡州地界。岳飞自淮西回鄂后经德安府抵达蔡州城下, 见城池坚固,防守严密,而己方兵力单薄,难以强攻急下,乃下令撤兵。
岳家军这次扫荡宛、叶,加兵陈蔡,并非战前谋定。但此役却使岳飞认识到,自鄂州出兵三关,不失为北伐一条较理想的路线。既然要恢复中原,则大平原作战势不可免;而出兵三关这条路既没有“商洛道”那样险阻,也不像“淅川道”那样迂远,饷运较为方便;宋军又据有信阳,尽占三关之险,不虞敌军扼断后路;与两淮宋军的距离也较近,可以相互策应。总结“长驱伊洛”的经验教训,岳飞决定选择京西路东部的平坦原野作为新的北伐战场。
因此,岳飞绍兴十年北伐,即首先命张宪领一部精兵经淮西进援刘锜,然后以武赳部出襄阳趋虢略,切断川陕金军与中原的联系;牛皋、孟邦杰、李宝等部经略伊洛,牵制并进而消灭洛阳敌军;而岳飞则率主力部队,出平靖关直趋陈、蔡,径取中原。
岳飞采用这种战略,就不可避免地在大平原上遭遇到金军主力,所以,当岳家军收复洛阳等州县之后,即停止正面推进,收缩兵力,向开封附近集结,继而与金军主力在郾城、颍昌、朱仙镇展开激战,给金军以打击。正当岳家军胜利向前推进之时,宋廷下令撤兵。在宋高宗十二道金牌的催召下,岳飞只得忍痛班师,致使 “十年之力,废于一旦”!
岳飞返回鄂州,而战争仍在进行。绍兴十一年初,金军以重兵突入淮西,宋高宗又急令岳飞前去增援。二月中,岳飞领军第三次赴援淮西,经蕲、黄道,进抵庐州定远县,挫败金军前锋,金军渡淮而去。之后,大军撤回鄂州,而岳飞本人则自舒州转赴临安,四月,即罢兵权,旋罹冤狱被害,再也没有回到湖北。
四、整军练兵与营田
从绍兴四年克复襄汉起,除平杨幺与两次北伐外,岳家军一直屯驻在湖北、京西路境内,岳飞把大本营设在鄂州,岳家军的大部分也都在鄂州驻扎,水军则屯泊于汉阳。虽然绍兴六年三月宋廷任岳飞为湖北京西路宣抚副使(翌年二月升宣抚使)时,曾明令“置司襄阳”,而岳飞在绍兴六年北伐回师后仍驻军鄂州。
这除了战略上的考虑以外,主要的原因是鄂州有长江水运之便,利于转饷;如果再溯汉水到达襄阳,则要增添许多困难。这段时间里,岳飞本人除了去临安朝见和在庐山小住外,主要也是留驻在鄂州。其著名的爱国主义诗词《满江红》就是在鄂州时期写的;另一首词《小重山》,大抵写于绍兴七、八、九年间,反映了他反对向金乞和,有志难伸的苦闷。
岳家军十万人马,连同几十万家属的供应,一直是十分困难的问题。岳家军的支费非常庞大,绍兴六年,每月费钱三十九万缗,岁计四六〇万缗;绍兴八年,月用钱五十六万缗,米七万余石,军马刍秣尚不包括在内。
这样庞大的开支,连同各种各样的军需品,都要依靠湖北、湖南、江西三路的百姓供应,虽然地方官极力 “措办”,仍常感不足,而且“财用愈窘,民力愈困”,以至于岳飞 “每调军食,必蹙 ,谓将士曰:‘东南民力耗弊极矣!’”而荆襄地区在南宋初年破坏极为严重,岳家军的粮饷主要从江西、湖南运输,路程遥远,难以为继。绍兴六年北伐,前线粮饷不继就是班师的原因之一;而当时后方留守部队中甚至有饿死的。
因此,要准备大举北伐,必须首先解决粮饷问题。荆襄地区的荒芜土地很多。“荆襄之间,沔汉上下,膏腴之田七百余里。襄汉之北,土宜麻、麦,古谓之租中”。所以,当绍兴四年克复襄汉六郡之初,岳飞就提出“行营田之法”,并付诸实行。“营田”是封建性官田的经营方式之一,多募民耕种,官给种子耕牛,收获后除种子外,或由官府收租四成,或实行对分租;也有为鼓励垦荒,初期每亩只收租一二斗的。
绍兴六年二月,宋廷命诸大将兼任营田使或大使,岳飞遂兼任湖北、京西路营田使(翌年升大使)。岳飞“分委官吏,责成大功。……行之二、三年,流民尽归,田野日辟”。当然,营田是对农民的一种剥削,湖北营田也不免有“抑配百姓,人不聊生,有破产不能偿者”的弊端,但湖北、京西路营田解决了岳家军的部分军食,减轻了一些运输的负担。绍兴十二年,两路营田收获的稻谷达十八万石,约可供应两个半月的军粮。
此外,岳飞“又为屯田之法,使戎伍攻战之暇,俱尽力南亩,无一人游闲者。其疆理沟洫之制,皆有条绪”。屯田主要用军兵,其具体办法是:“于军中籍不堪擐甲者,分拨屯驻于所属州郡有旷土可耕之处者,每五百人用一部将,元系良家通晓稼穑者为之统率,官给耕牛,薄收租税,假以岁月,责其成效。”屯田的效果如何,我们没有材料说明,但毫无疑问,屯田对荆襄地区农业生产的 恢复与开发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为了增加收入,岳家军还开辟其他“利源”,经营典库、回易、酿酒、房产,以其收入补贴军用。所谓“回易”就是以公用钱作本,经营商业、借贷业或倒卖钞券。岳飞任李启为回易官。李启精明强干,善于理财,所获利润甚多。据绍兴十二年统计,岳家 军在鄂州、襄阳等处经营典库、酒库、房产及回易所得,每年可达 二百余万缗,接近于岳家军三个半月的支出。
经过长期努力,岳家军粮饷供应紧张的问题得到缓解,所以,岳飞绍兴十年北伐,就没有粮饷的困难。袁燮谓“中兴之初,岳飞、韩世忠之流皆有不可胜用之财,此所以能擒敌而制胜也”。 虽失于夸张,却也不为无理。
此外,为加强防务,岳飞还对湖北、京西路部分州县的城池作了一些调整。城壁毁坏无法防守的,或相度地势,移到险要易守的山寨中;或另建军寨,作为据点。如岘城,就是岳飞所建,直到南宋末年抵抗蒙古军时仍发挥作用。对于已废弃而地位重要的城池,则力加修复。如汉阳城,自绍兴初残破后一直荒废,湖北安抚使司曾一度废军设县。岳飞将汉阳城重新修葺,建为水军营寨,并恢复汉阳军建制,使它成为鄂州江北最重要的据点。
岳飞相继任湖北、京西路的制置使、招讨使、宣抚使,虽然是军事统帅,但收复襄汉时,宋廷就有“随宜措置,差官防守” 之命,故岳飞得任命六郡州县官员。绍兴六年初,经岳飞陈请,宋廷规定两路知州、通判以下缺员,允许岳飞选择“强明清干”者任之,而两路州县官中若有“蠹政害民,脏污不法”者,亦许岳飞自行处置,然后申奏朝廷。这些规定,实际上将两路官吏的任免、监察权交给了岳飞。到绍兴九年,岳飞才上书免去这种“便宜处置”之权。因此,自绍兴五年到九年五月,岳飞实际上可以说是湖北、京西路的军政长官。
五、湖北人民的怀念
绍兴十一年底,岳飞被害于临安狱中。翌年初,消息传到鄂州军中,三军大哗,鄂州军民无不为之垂涕。虽然宋廷派人前往“宣谕”岳飞“罪状”,将士仍然不服。三月,宋廷派田师中为鄂州驻 军都统制,因为惧怕军情不稳,竟然自带数千人作为亲兵,以便弹压。后来,岳飞幕僚朱芾、李若虚、王良存,部将杨浩、王敏求、 邢舜举等人先后受到迫害(牛皋后被毒死),在宋高宗、秦桧等的专制淫威之下,人们只有钳口不言。
但千秋功罪,自有人民评说。就在岳飞死后一周年的忌日,鄂州驻军将领在武昌“骑戏”,有一个士卒感慨于岳飞的忠义恩信, 写下了一首诗:
自古忠臣帝主疑,全忠全义不全尸。武昌门外千株柳,不见杨花扑面飞。
曲折地表达了对岳飞的怀念。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即位,追复岳飞原官,御史中丞汪澈宣谕荆襄,鄂州军校捧牍讼岳飞之冤,请求朝廷给以彻底昭雪。当汪澈答应将向朝廷转达时,军中哭声如雷,大家都说:“为我岳公争气,效一死!”军中如此,民间更甚。宋孝宗乾道间(1165至1173年),岳飞被害已三十年,而“遗风余烈,邦人不忘(邦人指鄂人),绘其像而祀者,十室而九”。江汉荆襄间,“父老往往能道岳公事,至于垂涕者, 曰:‘微岳公,吾属久为虏矣。’”直到南宋灭亡,人们还常常想念岳飞,“遗老相逢问年岁,白头闲话岳将军”。
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年),宋廷追封岳飞为鄂王,就因他长期在湖北活动。在此之前,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经湖北转运使司陈请,宋廷批准在鄂州建立了忠烈祠,祭祀岳飞。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9年),郢州也建立了忠烈行祠。
襄阳则于嘉定三年(1210年)由守臣刘光祖刻石立碑,表彰岳飞的英雄业绩。鄂州岳飞祠嘉定间曾经重修,改称武穆祠,元朝时废毁,明初重建。至明清时,岳飞已成为传奇人物,湖北各州县几乎都有岳武穆祠。建庙立祠,是封建时代人民表达怀念之情的一种方式。
湖北人民之所以特别怀念岳飞,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岳飞驻军湖北时,军纪严整,秋毫无犯,深受人民的拥护;而岳飞旧部后来都散居荆襄,成为“鄂人”,他们传播岳飞生前事迹,称赞岳飞“精忠报国”和仁义恩信,从而使岳飞的业绩在湖北广为人知。
更重要的是,岳飞始终坚持抗金,代表了南宋人民的要求,使地处前线的湖北人民免遭金与伪齐的蹂躏与奴役,保障了人民生命与财产的安全,并为湖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恢复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结果这样的人竟无辜被害,千古冤狱,更增加了人民对他的同情与怀念。
本文节选自李涵《宋辽金元史论》,原文标题为“岳飞在湖北”。
YeBook
宋辽金元史论
李涵 著
壹卷| 2022年11月
定价:98.00元
【内容简介】
本书为著名学者李涵教授的史学代表作,共收录25篇文章。本书从宋辽金官制与政治研究方面集中探讨从唐宋到辽金的翰林制度,兼及宋辽金中央官制、俸禄制度等,以及从宋代地理与长江流域的开发等方面侧重探讨堤防建设、城镇兴衰诸问题,涉及宋代江汉平原经济开发与环境变迁的历史。本书还尝试从妇女的角度切入历史,分析宋金时代的政治、法律与社会生活;以北宋范仲淹与符彦卿为例散论“宋代人物”,展现北宋文臣武将的生存状态。
【作者简介】
李涵先生,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国内著名的宋辽金元史专家,中国宋史研究会前理事,中国蒙古史研究会前理事。在陈寅恪、聂崇岐等先生的指导下修习历代官制史、蒙古史等。其丈夫为著名历史地理学家石泉教授。
【目录】
八十回顾(代序)
蒙古前期的断事官、必阇赤、中书省和燕京行省
一、蒙古前期的断事官
二、成吉思汗时的必阇赤
三、太宗宪宗时期的中书省
四、太宗宪宗时期的燕京行尚书省
五、小结
金元之际汉地七万户
一、汉地七万户包括哪些人
二、七万户的权势—割据一方的世侯
三、汉地万户和蒙古统治者的关系
四、汉地万户权力之削夺
五、结语
六、后记
杨幺起义军水战地点与寨址问题初探
一、关于鼎江与鼎口的位置问题
二、关于沚江和上、下沚江口的位置问题
三、关于起义军主要寨址分布状况
附录一:钟相、杨幺起义
附录二:关于夏诚的结局问题
论范仲淹在御夏战争中的贡献
一、御夏战争中的攻守二策之争
二、宋朝边防力量的加强
也论郝经
略论奚族在辽代的发展
一、奚的族源和早期历史
二、奚族在辽代的地位和作用
三、辽代中京地区的民族杂居对奚族封建化的促进
金代奚族的演变
一、金灭辽过程中奚族的抵抗
二、金朝对奚族的基本政策
三、奚族的地理分布
四、奚族的社会组织
五、奚族的被融合
从曾布根究市易违法案的纷争看新党内部的矛盾与问题
一、市易务纷争的真相
二、曾布是坚定的变法派
金初汉地枢密院试析
一、枢密院的设置沿革
二、枢密院的职能、组织机构与隶属关系
三、枢密院与燕人地主的关系
试论宋朝的检正与都司
——从宰相属官的变化看相权的扩大
一、建置沿革和职权
二、检正都司的地位和作用
章献刘皇后擅政与寇准之死
一、刘后是如何登上政治舞台的
二、刘后垂帘听政时期的作为
三、刘后与仁宗之间的关系
元枢密院制度述略
一、枢密院的组织机构
二、枢密院的职能范围
三、枢密长贰的人员结构
四、枢密与怯薛与宰相的关系
从寇准的遭际看北宋前期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一、寇准与宋太宗
二、寇准与毕士安
三、寇准与王旦
岳飞在湖北
一、初入湖北
二、收复襄汉六郡
三、以荆襄为基地南征北伐
四、整军练兵与营田
五、湖北人民的怀念
《范仲淹传》前言
《中国翰林制度研究》序言
金代的“驱”不是奴婢吗?
——与张博泉先生商榷
附录 李涵老师的治学和育人
一、家世与身世
二、学问人生
三、教书育人
李老师讲授的“宋辽金元官制史”课
编集说明
壹卷工作室
四川人民出版社·学术出版中心
微博:@壹卷YeBook
豆瓣Club:壹卷YeBook
标题回顾:人们为什么怀念岳飞?——岳飞在湖北
回顶部